生物样本库规划设计指南
发布时间:2025-03-07
生物样本库作为医学研究的基础,其整体规划的科学性、合理性至关重要。在实际建设过程中,诸多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。
在选址上,要尽量减少运输时间与风险,保证样本原始特性,并充分考虑到样本采集的便捷性,因此多将样本库设置在靠近临床科室的区域,这样能大幅缩短样本从采集到处理的时间间隔,有效保证了样本质量。同时,选择通风良好的楼层,满足生物安全和环境要求。
生物样本库整体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生物样本转运和工作人员流动,通常将空间规划分为三区四通道,包括污染区、半污染区、洁净区,以及样本流通道、人流通道、物流通道和垃圾通道,各区域间设置物理隔离区,避免交叉污染。

样本接收区、分发区、前处理区、质量控制区等区域,标记为污染区,前处理区主要配备离心机、生物安全柜、分血站、移液器等设备,工作人员从洁净区进入污染区时,需经过缓冲区域,要更换工作服、鞋套等防护用品;样本传递要通过专门的样本流通道,防止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;物流通道用于运输实验器材、试剂等物品,与样本流和人流通道分开,确保样本处理过程符合生物安全标准。污染区需要从功能布局、安全防护、设施设备配备等方面着手,保障样本、人员和环境安全。
半污染区的样本贮存区,常见的存储设备有超低温冰箱和液氮罐,随着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单位还会配置自动化生物样本存储设备,自动化存储设备具备高效的样本存储和检索功能,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,科研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样本,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物料储存区、灭菌消毒区、刷洗区、医废存放区等,标记为半污染区;资料室、更衣区、办公区和信息中心等,则标记为洁净区。
承担重大科研属性的科研机构生物样本库,在规划时注重与科研需求的紧密结合。在实验区域设置了多个专业功能区,如组织病理区、细胞培养区等,与样本库的其他功能区相互协作,形成了从样本采集、处理、存储到科研应用的完整链条。其自动化生物样本存储设备与科研管理系统深度融合,实现了样本信息与科研项目的高效关联,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。
在生物样本库整体规划中,科学合理的选址、精细的功能分区、完善的设施设备配置以及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缺一不可,随着国家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,生物样本库的建设会更加规范。